德胜村蝶变:坝上村庄的振兴路
时间:2023-08-07 09:54:08   来源:时政要闻   浏览量: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在德胜村终成现实,一幅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在德胜村正徐徐铺展。

 

德胜村蝶变:坝上村庄的振兴路

供图/张北县委宣传部

  蓝天白云下,上百幢自带花园、黄墙黛瓦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宛如一幅油画。

  这里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2013年,这里还是一个贫困发生率为37.8%的落后村,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17年以前,德胜村由徐家村、马鞍架等6个自然村组成,是张家口坝上最普通不过的贫困村,家家住的是土坯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猫冬时间超半年。每逢年节,贫困的村民盼着年来又怕年到。

  脱贫攻坚,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希望和力量。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德胜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不断强化社会和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就业、医疗等服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美。德胜村请来了河北农业大学和张家口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办起了培训班。村里通过村企合作,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加上公益岗位和兜底保障,实现了户户有收入。

  德胜村的做法是张北县强化民生和社会保障的一个缩影。全县60842名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劳动能力的20512名脱贫人口全部就业,6至16岁适龄人口全部入学。同时,全县新改建农村道路3474.9公里,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64607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0%。

  而今的德胜村,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面扑面而来:修葺一新的栋栋民居间,大红灯笼高高挂,“德胜”处处皆入画;放眼望去,村南的大棚间,人流、车流不息,进入大棚,又是别样景别; 德胜福、德胜味……一系列的产业愿景映入眼帘,让人兴奋、不时回味。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在德胜村终成现实,一幅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在德胜村正徐徐铺展。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坝上数九寒天,天寒地冻,但室外的寒冷难消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的马铃薯种薯交易现场的火热。

  每年的二三月正是马铃薯种薯的收购旺季,各家种业公司和上门收购马铃薯种薯的商家,会将从德胜村收购的马铃薯种薯发往全国各地。据了解,在全国种植出产的马铃薯中,每4颗就有1颗是来自德胜村的种薯。

  这个曾经有名的“坝上穷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成功脱贫“得”胜。马铃薯种薯的种植不仅帮德胜村村民实现脱贫,也给他们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德胜村因地制宜通过内培外引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壮大马铃薯种薯育种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培育民宿旅游产业,在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德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从土坯房搬进了别墅新居,从看天吃饭发展到大棚种植。相关数据显示,德胜村村集体经济由几乎为零发展到2021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06万元。未来,德胜村将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德胜村村民徐海成一家四口,从2017年之前仅靠种植农作物为生,到现在通过种薯种植、光伏租金以及女儿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等多个渠道实现增收。

  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居住人口为50979万人,现有村庄超69万个。未来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振兴议题,将围绕如何服务好这5亿农村人口来讨论。

  德胜村是全国69万个村庄的缩影,德胜村的脱贫致富之路对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实现乡村振兴都有借鉴意义。

  作为全国12.8万个脱贫村之一,德胜村的脱贫经验,对于未来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有启发意义。德胜村曾经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世代以农牧为业,缺产业少资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与曾经的贫困有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德胜村村民居住环境优美,已整体搬迁至德胜新村,村民收入来源丰富,财产性收入增加,本地的大学生也实现了返乡就业。

  在德胜村担任了40多年村干部的叶润兵告诉《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村集体经济连创新高,2022年村集体收入能到220万元左右。”

  早在2017年初春,德胜村以村合作社的名义流转了300亩土地,计划在村子的东西两头建设马铃薯种薯育种大棚。当年德胜村便建成300亩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育种大棚280个。2018年,“德胜马铃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8批“一村一品”名单。

  “如今,德胜村的微型薯早已畅销全国。全村微型薯种植农户已近200户,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近5000元。”叶润兵高兴地说,现在马铃薯种植园种薯年产能达到4000万粒。

  对于其经济价值,叶润兵说,每一粒马铃薯种薯的售价在0.3~0.5元之间,具体定价依靠品质来确定。目前,一个种植大棚能产15万粒,去掉1.7万元的成本,还能有2.8万元左右的利润,一共280个大棚。总体计算下来,种植马铃薯种薯每年能给德胜村带来10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德胜村村民们并不止步于马铃薯一年一季的种植采收,也在思考如何引入更多的设施农业类别,实现一年四季的种植。

  小西红柿等新的蔬菜品种是自马铃薯种薯之外德胜村引入的新设施农业品种之一。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的华北最大蔬菜批发市场——新发地菜市场内,每天有上千斤的小西红柿来自德胜村。

  目前,德胜村一共有7个共计1万多平方米的小西红柿大棚,一天可以产出两三千斤,一年可以带来三四百万元的经济收入。

  2022年初,德胜村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决定尝试特色蔬菜种植,这一次将视野放到了更远的地方。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资源丰富、农稳企兴,素有“粮仓之乡”之称,是省级商品粮基地乡镇之一,近几年东游市的蔬菜种植屡次取得科研成果。

  德胜村组织人员前往东游镇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经过调研分析后决定种植苦瓜,并专门邀请福建技术人员多次到基地指导种植,解决了选种及技术问题,50亩的苦瓜种植基地在德胜村再次落地生根。

  现如今,德胜村的苦瓜种植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经逐渐走上正轨,现有的50亩苦瓜基地每天产量都可以达到600斤以上,丰产期可达到每天4000斤的产量。

  “铁杆庄稼”托起新希望

  张北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坝上地区,海拔1400米,气候干旱少雨,年均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成为村民增收的持续动能。

  在德胜村村北,一排排光伏板迎着太阳闪闪发光。“这就是带领我们致富的‘铁杆庄稼’。”陆金旺口中的铁杆庄稼便是这片光伏板,他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妻子离世照看两个孩子无法外出打工,过去只能种大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如今他与大家挣上了“阳光钱”。

  2016年,为了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叶润兵来到其他村子进行考察,与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在村里建光伏电站。自2017年起,德胜村先后建起两座共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分别为100千瓦和400千瓦,年收益达60多万元,全部用于增加集体收入。

  此外,村里流转2600多亩荒山荒坡、草地等闲散土地,引进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两座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电站,村民可以从中收获“两金”,即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亩稳定收益500元,成为村民的“阳光存折”。 光伏电站的建立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当地百姓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通过清扫光伏板、光伏板下除草等就近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清洗光伏板、在光伏板下除草,不光公益岗有工资,每年还能领光伏扶贫资金。”陆金旺说,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德胜村还通过“农光互补”模式,探索出一条“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新路径,经过考察调研,在光伏板下尝试种植中药材和苜蓿,进一步使光伏项目效益最大化。1997年出生的徐亚茹是德胜村的党支部委员,她说,2019年一毕业她便毅然回到家乡,利用自己所学的中医专业知识在光伏板下试种中草药。工作之余,她在社交平台用视频记录着黄芪、红花、桔梗等中草药的生长,也通过她的镜头分享了“德胜闺女”在家乡建设中的点滴成长。

  2021年,徐亚茹当选德胜村新一届党支部委员,正式加入到村“两委”班子的队伍中,为德胜村的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德胜田野,选择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不断为德胜村注入年轻力量。 “202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我们德胜村举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德胜的新标签。”徐亚茹介绍道,在村西15栋新能源建筑造型各异,这些智能化、零耗能、充满未来感的建筑永久留在德胜村,成为德胜村未来绿色发展的新符号。

  草原方舟、极光之家、阳光方舟……15栋造型各异、追风逐日的建筑,让冬日的村庄有了暖意。2022年8月,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德胜村举办,来自10个国家29所知名高校在竞赛中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低碳减排的智能建筑。赛后,当地政府出资把这些建筑留在了德胜村。

  如今的德胜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产业兴旺。徐亚茹说,“我们以前因什么穷,现在因什么富,以前因为风沙大、光照太大,造成我们不好发展农作物,人们靠天吃饭。后来,我们发展风电和光伏,从而形成了新能源产业。”

  像庄稼一样被种在地里的光伏设备被村民们称为“铁杆杆”,这些“铁杆杆”让村民们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每年村集体稳定收入100多万元。

  张北县委书记李鹏举表示,“新能源非常可贵的一点是就地消纳,实现了就地消纳,新能源的发展潜力无限。所以这两年我们在推动农村这一块的就地消纳,给老百姓带来了非常大的增收,全县366个村所有的村庄都达到了10万元以上,有的像德胜村有100万元以上的集体收入,光伏收益占了非常大的一块。每年综合收益在1.5个亿以上,解决了张北县64000多名脱贫群众的基本收入问题,资产性收益分配非常高,所以这个产业我们叫它‘铁杆庄稼’。”

  打造新环境焕发新活力

  2020年,河北农业大学张北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德胜村“落户”,标志着县校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该校还专门组建了坝上错季蔬菜、马铃薯、莜麦、草原生态、畜牧养殖、休闲旅游等产业创新团队,通过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德胜村、张北县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未来将为河北坝上地区建设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推广“张北模式”和“张北经验”。

  除了产业发展,德胜村积极多举措改善民生。如今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脱贫群众的社会保障也更加牢靠。今年80岁的村民徐祥前些天身体不适,经诊断后为肺气肿,住院治疗了十几天,总共花费了6000多元,个人实际支付900多元。现如今村民们都有了农村合作医保,看病负担大幅度减轻,而且每人每年的300多元参保费用也全部由村里的光伏产业收入来支付。2017年至今,德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破败泥泞的坝上穷村蝶变成了美丽清洁的宜居村庄,产业多元化,民生有保障。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规划。

  现在德胜村已经蹚出了一条低碳发展的新路子。除了低碳建筑、低碳能源,这几年村里已经开始发展更多的低碳生态农业。村民王登云正在工作的一个养猪大棚就是德胜村新发展起来的低碳农业之一。

  平日里,徐亚茹忙完一天的工作,喜欢在广场上散散步,感受家乡喜人的变化。村里近10年发生的巨变,让她感慨万千。

  德胜村南距坝上“草原天路”18公里,北距张北草原音乐节举办地10公里,附近还有古长城、元中都遗址、滑雪场等景区和设施,一年有380多万人来周边旅游。过去,村里环境脏乱不堪、房屋低矮破旧,路过的游客不会驻足停留。2017年,村里引入旅游公司统一规划建设了139套以二层小楼为主的新民居,同时投资建设了46套精品民宿,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硬件设施和条件。

  2018年村民入住新居,王登云第一个把自家空余房间挂到网上搞起了民宿,3个月收入2万元,一下带动十几户办民宿。2019年,村里筹资铺设了水泥路,打通与“草原天路”的连接线,吸引游客5万人次。入驻村里的旅游公司对有意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开展房屋托管,对外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同时加入薯种繁育展示、水果蔬菜采摘、民俗风情体验等乡村旅游元素。市场和资源的有效对接,让村民们信心满满,大家决心要把德胜村打造成“京北最美民宿村”。

  2019年,村民孙桂英利用自家的二层小别墅新民居开办了全村第一家民宿——“老王微民宿”。在土坯房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孙桂英表示,民宿比旅馆更时髦,更能承载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如今,孙桂英把两套小别墅都租给了民宿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自己则和丈夫在村里从事生态猪养殖。

  “一年下来,光是民宿租金就能拿3万块,我们两口子还能拿到七八万工资,家里固定收入有10多万。”在自家民宿楼下,年近60岁的孙桂英细细盘算。在孙桂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家的房屋改建成民宿,民宿也成为村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昔日的德胜村,只有一条硬化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如今,村里的道路已全部硬化,安装了291盏路灯,新建了地下给排水管道,还建了幼儿园、幸福互助院、文化广场和具有民俗特色的戏台。村民家家户户安装了热水器,旱厕改成水冲厕所。提起村庄的变化,大家最愿意用生活中的细节作对比。村民徐海忠说,过去德胜村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长筒胶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现在,他的长筒胶靴已经放在角落里几年没派上用场了。

  这几年,德胜村最直观的变化是村容村貌,最可喜的变化是人们的精气神。如今,村民都信一个理儿——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才光荣。

  2020年11月,德胜村入选中央文明委“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德胜村通过建设民宿,实现了村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

  202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选在德胜村举办。来自全球29所高校的参赛者建设了15座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太阳能建筑,助力德胜村吸引更多游客。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0

推荐阅读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投稿电话:010-52856660
版权所有:北京宏法法律咨询服务事务所
京ICP备2022017779号-3